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从文化自信到档案自信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李宝玲   发布时间:2017-09-13   浏览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档案是文化的“母资源”,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系列论述对我们树立档案自信,弘扬档案的文化价值、发挥档案的文化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档案自信是档案人对档案价值的认知、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档案是文化的母体,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载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资源。档案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源于档案特有的凭证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源于中国特色档案管理制度。文化自信是档案自信的统领,档案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两者是本与末、源与流的关系,是理论指导与方法实践的关系。我们要把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理论,落实在树立档案自信,服务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民生的实践中。

      档案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然观,“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道德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公生明,廉生威”的廉政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观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档案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

      档案自信源于丰富的档案资源。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档案资源。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档案;《尚书》是第一部档案文献汇编;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唐代羁押盗贼的档案是全国保存最早的纸质档案文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了明清历史档案约1000余万件(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集中保管了中华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及直属机构的档案超过220万卷;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4100余个,馆藏档案数以亿计;各专业档案馆还保存了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档案资源。各历史时期、各政权组织、各种门类和内容的档案,形成一座文化资源的富矿,是档案工作的对象,也是档案自信的“底气”。

      档案自信源于档案特有的凭证价值。人类历史以及一切文明成果通过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电子数据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清晰地记录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产生、发展、演化的全过程。王朝更替,兴盛衰败,文治武功,是非曲直都留下真实的档案。

      档案不是“黄纸故堆”,不是沉默的文字,是维护历史的真凭实据。在日本右翼势力歪曲侵略中国的历史之时,中央档案馆公布了一批日军战犯的侵华犯罪事实口供;吉林省档案馆公布了一批侵华日军档案;南京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多家单位联合将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档案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重庆万州区档案馆首次公开一批不为人知的日军轰炸线路图。这一系列档案文献,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势力,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冲击力。以档案为凭,用档案说话。其原始性、真实性、凭证性的特质,是档案自信的内生动力。

      档案自信源于其文化价值。档案积淀并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精神脉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代王朝筑馆库,设史官,纂修历史,编纂文化典籍,使五千年文明得以传播、延续、继承和发展。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火光。通过对档案文献的二次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进一步增值,转化为历史、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等新的文化成果,穿越时空、跨越国界,使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得以广泛的交流,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与传播作用。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建筑园林、中医中药、科举制度、少数民族文字等灿烂的文化;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传承、弘扬了中国多元的文化;各地档案部门举办的展览,如上海市档案馆承办的“泰戈尔在上海”“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河南省档案馆的“历史上的票证”、云南省档案馆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福建省档案馆的侨批档案展览等,彰显了档案文化价值,是档案自信的基础。

      档案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法》确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管理体制,确立了各级各类组织和个人在档案管理和利用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在健全的法规框架下,建立了全国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以及全国档案专兼职人才队伍。得益于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可以调用全国资源搭建全国开放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可以集中力量编纂出版如抗战档案史料汇编等档案文化产品;可以建立协同办公机制,实现异地查询、跨馆出证……这些集中力量办好档案大事的制度是档案自信的保障。

      树立档案自信,就是对事业充满信心。习总书记在2003年视察浙江省档案局时,前瞻地要求档案工作走向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把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习总书记对对文化工作的重托和希望,也为档案工作增添了自信。

      树立档案自信,才能提高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担当起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树立档案自信,才能抓住馆库建设、安全建设、政务公开、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等发展机遇,应对体制机制、新兴技术、安全风险等方面挑战,提高创新档案工作能力。树立档案自信,才能把自信化为自觉,自觉地担当历史重任,自觉地依法治党,自觉地公开共享,自觉地讲好档案故事,自觉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自觉地服务于民生。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9月4日 总第3114期 第三版

 

川公网安备 51050202000225号